t80397

蔡英文罕见发声:“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,我是中国人,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,受的是

蔡英文罕见发声:“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,我是中国人,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,受的是中国式教育”。但话音刚落,媒体就直接戳穿她的双面戏码——这位自称“念中国书”的曾经的台湾地区领导人,执政八年来干的全是“拆中国台”的事儿。   她最先动刀的地方,就是台湾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语文课本。   2017年,她主导的教改直接把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篇目砍掉了一半,从原来的30篇经典文章,大幅缩水到只剩下15篇。   像是大家都很熟悉的《岳阳楼记》,还有强调“礼义廉耻”的《廉耻》这种承载着重要文化精神的文章,就这么从岛内学生的必读课文里消失了。   这种做法看起来只是删减课文,但实际上,它是在一点点削弱台湾年轻人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精神纽带。   处理完语文课本,历史课本也紧跟着被大改,新课纲直接把完整的中国史给拆散了,塞进了更宽泛的东亚史框架里去讲。   这么一搞,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课本里只剩下零零碎碎的片段,有些重要朝代甚至一两页纸就匆匆带过。   更让人觉得别扭的是,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这样的民族英雄事迹,竟然被和荷兰、日本的殖民统治放在一起,包装成什么“多元视角”。   这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源头,可以追溯到蔡英文刚上台的时候,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马英九时期好不容易推行的课纲微调。   那个微调方案,原本就是想把之前被李登辉、陈水扁扭曲的历史叙述给掰回来,比如明确说日本在台湾是“殖民统治”,而不是简单的“统治”。   可蔡英文一上来就把这些修正给推翻了,还安排了跟她立场一致的潘文忠当教育部长,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从根子上改变台湾的教育方向。   这些政策的后果很快就显现出来了,在新课纲下成长起来的台湾学生,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出现了严重的断层。   很多中学生对三国、秦汉这些基本历史常识都感到很陌生,甚至有日本市长都公开担心,再这样下去,台湾的孩子可能连赵云是谁都不知道了。   台湾内部的一份网络民调也显示,超过六成的网友并不同意这种大幅删减中国史内容的做法。   不过,岛内官方层面的刻意引导,并没有完全切断人们心里的文化连接。   很多台湾年轻人发现课本里的中华文化变得残缺后,反而激发了他们亲自去大陆看一看的想法。   这些亲身经历,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个更真实、更完整的中华文化,也让他们对自己从小被灌输的一些观念产生了怀疑。   就像台南青年李东宪说的那样,他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,这种认同感,不是靠修改几本教科书就能轻易抹掉的。   现在回过头来看,蔡英文嘴上说着“念中国书”,行动上却大力推行“去中国化”教育,这种矛盾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政治算计。   她心里明白,完全抛弃中华文化会失去很多中间选民,但又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巩固“台独”基本盘,所以才有了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手法。   这种只顾政治利益而罔顾文化传承的做法,或许能在短期内迷惑一部分人,但历史的潮流终究是无法阻挡的。